2011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江凌青
作品:當代影像的命運:從琳賽‧席爾的創作觀察當代錄像裝置對電影美學的擴延與回返

範疇:錄像裝置、擴延電影、電影美學、當代視覺藝術與電影史的跨域
本論文以視覺文化研究學者吉莉安娜‧布魯諾(Giuliana Bruno)強調觸覺與遊歷經驗的電影美學觀,以及她對當代藝術與電影系譜的觀察,來探測當代錄像裝置對電影史的指涉,並且以英國當代女性藝術家琳賽‧席爾的作品來進行延伸論述。席爾早期的創作,多以表演藝術的形式來呈現她將自己當作一具攝影機的成果,自2005年則開始發展出更為浩大的規模,以結合紀錄片美學、檔案資料與大型空間裝置的影像藝術作品來不斷重複省思影像媒介的發展脈絡,並且持續對早期電影史作出呼應。本論文將從布魯諾如何以空間性的觀點來論述電影、到她如何連結電影史出現之前的繪畫史變動,再到她如何從觀者自身感官的角度,來深化她以建築與景觀的理論建立起來的電影美學範型,並且以席爾的創作來呼應布魯諾對當代藝術的論述,最後提陳一種「不僅是擴延,更是回返」的跨域史觀,強調電影如何以一種歷史空間的形式影響當代藝術語彙,而這樣的交互指涉又如何仰賴觀者作為一種穿越與實踐的媒介。

下載詳讀全文

得獎感言

【當代影像的命運:從琳賽‧席爾的創作觀察當代錄像裝置對電影美學的擴延與回返】 感謝王柏偉、王咏琳兩位亦師亦友的好夥伴,總是熱情地給與我許多關於當代藝術書寫的靈感,沒有你們的支持,我也無法順利完成此文。這篇論文談論的藝術家與引用的理論,都對國內學界而言較為陌生,因此我也由衷感謝評審委員願意讓這樣一篇充滿實驗性格的作品獲獎。從小學習美術、研究所念美術史、考上教育部公費留學之後又轉往英國攻讀電影研究博士的我,一路走來都秉持著「回歸創作本身」的態度,無論是分析藝術創作或電影作品都力求從作品出發,理論的使用則是要開拓對作品的解讀與欣賞,而非反客為主。此篇論文連結了我對當代藝術與電影美學雙方面的研究,還只是個尚顯生澀的學術起點,希望今後能繼續以跨領域的研究來深化藝術書寫的可能性。 - 江凌青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