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安文教基金會Logo

聯繫我們 臉書 分享
  • 關於基金會
  • 最新消息
  • 世安美學獎
  • 世安出版品
  • 美學文庫
  • 關於基金會
  • 最新消息
  • 世安美學獎
  • 世安出版品
  • 美學文庫
美學文庫
Forum
美學論壇 7
  • 陳瑞文
    關於《皺褶:巴洛克與莱普尼茲》的皺摺論
美學論壇 6
  • 陳瑞文
    德勒茲的影像-運動觀念之起點
美學論壇 5
  • 陳瑞文
    德勒茲的「皺褶」理論
美學論壇 4
  • 龔卓軍
    簡淡或鬱結:李叔同的書寫美學
  • 陳瑞文
    關於德勒茲機器視野的幾則筆記
美學論壇 3
  • 黃建宏
    電影影像的當代性 - 從高達的《電影史(事) 》到蔡明亮的《黑眼圈》
  • 黃建宏
    動態類比與微分數位 - 台灣的影像創作變形記< 獻給各位曾經或正在投注生命與激情在影像-思維上的台灣創作者 >
  • 黃建宏
    台灣的新影像時代 - 從新電影到後電影
  • 黃建宏
    數位藝術的媒體性 - 初探「數位媒體性」的生成
  • 龔卓軍
    潛伏性建築:論建築繁殖場
  • 陳瑞文
    尋找存在者:海德格眼中的美學史
美學論壇 2
  • 陳瑞文
    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2)藝術作為開創性角色-海德格的藝術哲學特徵
  • 龔卓軍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2)
美學論壇 1
  • 龔卓軍
    擬態與混搭:不可能的影像 / 美學 (1)
  • 黃建宏
    科技時代的倖存之味 - 林冠名與果凍時代
  • 陳瑞文
    藝術解放時代的美學理性(1)
美學觀察
  • 楊綺儷
    東方體熱 ━ 台灣舞蹈的新世紀景觀
  • 李佩玲
    後現代商品美學的價值迷失與文化曖昧觀察
  • 林文一
    建築、美學、觀察
  • 劉懷拙
    台灣與作家
  • 劉懷拙
    三級生 V.S. 七道光
  • 劉懷拙
    台灣文學人口與媒介的嬗變觀照 (1950~2003) ━ PART 1
  • 于善祿
    思索戲劇界產業化的可能性
  • 于善祿
    敘事劇場‧劇場敘事──評《半生緣》
  • 于善祿
    從戲劇美學創作本體初繪台灣當代劇場面向 ━ 以2002年為例
  • 于善祿
    以喜以憂的劇場宿命
  • 于善祿
    誠品戲劇節的裡裡外外 ━ 以「一個舞台,四齣戲」為例
  • 于善祿
    戲來瘋,笑中帶淚 ━ 金枝演社「胡撇仔戲」系列劇作的表演美學與劇場修辭
  • 陳板
    六家春耕圖:實驗農場之夢
  • 陳板
    追尋在地的六堆客家文化價值 ━ 從六堆的客家文化源流談起
  • 陳板
    【家】石岡故事:落地生根建家園
  • 陳板
    客家特色與在地文化創造 ━ 以台灣客家運動的經驗為中心的文化創造經驗
  • 陳板
    苗栗民間工藝博覽
  • 陳板
    凝視戰地‧重建美學 ━ 董振良,螢火蟲映像體與金門影展
  • 陳板
    河壩彎彎‧稻米之鄉 ━ 苗栗三灣米再生的希望
  • 林偉洋
    Relax ~ 不如賴活
  • 盧健英
    新一波創作里程
E-WORLD
  • 吳家恆
    音樂表演藝術的角色
  • 巫義堅
    界定的環境謬誤與省思 ━ 從「Performance」的缺口談起
  • 林偉洋
    盲裡看花
  • 吳介祥
    從蟲魚鳥獸到城郭池邑 ━ 永無饜飽的藝術收藏
  • 吳介祥
    藝術品「完全偽造」
  • 吳介祥
    世界藝術市場探實
  • 江敬芳
    介入 • 聲音事件 ━ 論《音像立方體》與《艙熱症》的聲態美學
  • 江敬芳
    鳥瞰 Telematic Performance
世安文教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