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驥 - 策展人/藝評家
今年是「世安美學論文獎」創立的第20週年。無巧不成書,「世安美學論叢」也到了再次為獲獎作者出版的時刻。 20年來,「世安美學論文獎」每年舉辦;截至2019年,總計選出37篇藝術與美學相關論文,每篇頒給12萬元獎金;獲獎人數共有34位之多。世安文教基金會持之以恆地推動此一獎項,也是對於台灣藝術與美學研究的殷殷期待。為了推廣獲獎論文的閱讀能量,基金會也規劃出版。
2020年納編的是2014-2019年獲獎的論文,共11篇。其中,有兩篇以西方文藝復興至巴洛克時期藝術家及作品為題的藝術史論;有兩篇是當代藝術理論範疇的專論;另有一篇是根據歐美時下策展風向及理論,用以評析臺北市立美術館的典藏策劃展。這五篇論文編為「世安美學論叢III」― 《藝術史與藝術理論》。其他的六篇論文,有五篇以電影為範疇:一篇探討巴贊的電影理論;兩篇專論法國導演尚雷諾的影片;一篇關於法國當代藝術家岡薩雷茲-佛爾斯特的電影《臺北》;一篇分析台灣「綠色小組」的記錄片美學。 另外,還有一篇討論中國戲曲的表演方法。這六篇論文編為 「世安美學論叢IV」――《電影與表演》。
『世安美學論文獎』是『世安美學獎』的組成結構中,極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獎別。距離前次論文集的出版已經隔了七年之久。世安美學論文獎以每年兩篇的數量,緩慢的累積。我們醞釀了六年,才有了這11篇主題各異、涵蓋廣泛場域的優秀論述。美學論文獎走過的這14年當中,台灣的藝術舞台與 美學理論研究環境如同我們的生活周遭,也一樣經歷了許多轉變。然而,美學視角的關照是無所不在的,這些轉變也同時挑動著觀察者的靈感觸角,每當回顧各階段的作品時,總是能遇見創作者以獨有的眼光,反應了當時的生活事件或社會景況。這些理論研究者的敏銳與創新,以作品為載體,標註了 每個世代的風景。
本書收錄了2004-2007年「世安美學論文獎」得獎作品共八篇,內容從當代美學的幾個重要面向切入、兼及台灣當代藝術之創作與現象問題釐析,並盡量收錄評審會議前後之評審觀點,以提供讀者更廣闊面向之參照。
本書收錄了2001至2003年「世安美學論文獎」得獎作品共六篇,作品討論內容涵括當代造形藝術、電影評論及建築美學等範疇,每一篇都精闢而深入地指出各藝術範疇在當代的重要發展脈絡或特色,深具探測與透析當代及台灣藝術的參照價值。
在這本圖像豐盛的作品集中,讀者得以一窺21世紀以來, 在國內外學院追尋藝術理想的年輕台灣藝術創作者,他們的純真夢想、理性與感性,以及他們在藝術的實踐能量。基金會藉助出版的途徑為他們的努力和表現鼓舞及喝采,同時期許他們的藝術生命及創造動能不斷飛進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