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荒之筆致:《荒人手記》中的碎形書寫
範疇:分析朱天文《荒人手記》小說文本,並以數學的碎形理論,連結德勒茲的差異與重複概念,探討小說中碎形書寫的生成,以及如何以此建構特異的文學空間。關鍵字:朱天文、德勒茲、碎形(Fractal)
摘要: 1994 年,朱天文長篇小說《荒人手記》作為允諾般,兌現了〈世紀末的華麗〉中對於未來書寫的宣告,小說中精細刻畫了鉅量繁雜的感覺材料,範圍廣泛涉及當代物質生活、現代繪畫、音樂、電影、人類學與哲學理論等。碎形書寫(Fractal Writing)透過層層疊疊的「物」書寫,在《荒人手記》中建構了特異的文學空間,並形成華美的荒之筆致,以此銳利直指城市底蘊與本質,並終而將作品的終極意義訴諸書寫,標誌了以朱天文之名的碎形書寫時空。
在《荒人手記》裡,呈現了動態的碎形維度,感覺材料在經驗世界裡各自差異,分別座落於可視與可述、具象與抽象、格物與致知此兩相差異之境,在注入小說之後,予以重新布置(Dispositif)、淬煉,產生質變,由書寫賦予嶄新理脈與肢骨。感覺材料間彼此看似各自差異、互不相關,然實則以一個基本布置關係作為其生成策略——「物」書寫,以此不斷複製、繁衍並增生語言。碎形概念是由數學家本華•曼德博(Benoit Mandelbrot)提出,即指存在著一個基本原始單位,這個原始單位與其他不同疊層的單位間具備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原始單位除了與整體類似,在層疊的大小單位之間,亦擁有彼此近似的特質,若將此書寫生成,置入德勒茲(Gilles Deleuze)差異與重複的哲學概念中談論,在各異的感覺材料刻畫之間,即呈顯「自在差異」(différence en elle-même)的特性,又在「物」書寫反覆行 使下,形成了一種「自為重複」(répétition pour elle-même)的動態,在看似兩相矛盾,卻彼此互為構成之下,碎形書寫於焉生成。
在小說裡,文字在對內多重裂解之際,同時亦朝外無限繁生,使之不再是封閉的文學空間,起點與終點均已漶漫難辨,形成繁複、紛雜卻細碎密佈的文字奇觀。本論文將聚焦於《荒人手記》文本,自建構碎形範式開始,並說明碎形啟動之前,死亡如何作為鑰匙,開啟碎形書寫裝置,亦將梳理小說中的感覺材料布置,以分析其特異的碎形書寫空間。
謝謝指導教授楊凱麟老師,讓我在就讀藝跨所期間,透過哲學重新發現文學、藝術與影像的大量可能,那些曾經閱讀與觀看過的作品,都因此再度散發光芒。謝謝我的摯友總是給予溫暖的陪伴與支持,並堅定地告訴我必須相信自己,能一起共同學習與成長,是近年最珍貴美好的時光。感謝朱天文老師創作了《荒人手記》這部小說,從大學開始,這些精緻的文字與意象,便讓我深受啟發持續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