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世安美學論文獎
作者:黃士誠
作品:日本意象的復返-森村泰昌的歷史展演

範疇:日本當代攝影
日本當代藝術家森村泰昌(Morimura Yasumasa, 1951-)以諧擬與挪用策略創作自我肖像攝影作品,題材涵蓋藝術史、前衛主義、大眾文化、與歷史等多重面向,同時進行許多跨界展演,在日本或國際藝壇上都極為活躍。本文聚焦於《安魂曲-戰場頂點的藝術》系列作品,探討森村以文化認同的曖昧與選取主題的轉變,映照出自身的日本主體性。森村以三島由紀夫作為文化載體成就自我的「日本回歸」,也製作致贈20世紀歷史男性的安魂曲。《安魂曲-戰場頂點的藝術》是過往皆以女性作為扮裝主題的森村,首次以男性扮裝的攝影系列,作品與個人經驗的織絡顯露森村的私領域,因而賦予影像與藝術家間更為細緻的對話。從大師名作到歷史人物,森村泰昌探求自我的旅程未曾停歇。透過作品符號的拆解,藝術家的諧擬脫逸西方性別論述的侷限,指涉日本戰後氛圍對生活外在與精神內在的影響,因此,戰後脈絡裡的文化建構也終將表明森村的日本主體。在後現代情境的多重認同裡,本論文認為森村的作品有別以往隱晦的詮釋:表現藝術家更為明晰的定位,透過諧擬的幽默喜感,森村的自我肖像攝影形塑當代與傳統的文化混雜。

下載詳讀全文

得獎感言

【日本意象的復返-森村泰昌的歷史展演】 感謝世安文教基金會長久以來對藝術史、美學研究與藝術創作的支持,以及諸位評審委員對本文的肯定與青睞,能夠獲選2011年的世安美學論文獎,使我備感榮幸,特此申謝。 關於二十世紀現當代藝術在日本的樣貌,成為縈繞我心的主題,特別是戰前到戰後時期表現在攝影裡的變遷,從歐美而來的眾多藝術形式,與認同、性別、後殖民論述交織成綿密細緻的網絡,同時也混雜文學、音樂、電影、表演等影響,建構出相當獨特的時代氛圍,如此騷動,如此極致。森村泰昌重新演繹細江英公《薔薇刑》的作品,是我書寫的初衷,只為能更貼近森村未曾經歷的戰前景象與三島由紀夫身處的戰後繁華。而本文遺漏之缺失,也將留待日後補綴,同時冀求未來的論述也能更為縝密嚴謹。 最後,感謝曾少千老師與吳金桃老師的教導,以及我重要的朋友與親愛的家人。 ---黃士誠

回上頁